英特爾14nm芯片短缺,首次尋求第三方代工廠
字號:T|T
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,英特爾一直在應對CPU供應短缺的問題,首先是10納米芯片的延遲交付,然后是14納米芯片的短缺,之后英特爾投資10億美元來擴大其14納米的生產能力,但據消息報道,英特爾14nm制程再次供不應求,并發布了道歉聲明。

英特爾14nm制程再次供不應求,這可能導致許多筆記本制造商將其產品推遲到2020年,這次推遲最可能的受害者是新發布的代號為Comet Lake的第10代移動CPU,這些CPU采用英特爾的14nm升級工藝,擁有更高的CPU頻率。
為了滿足市場需求,Intel不但擴充了自家工廠的產能,還擴大了外包代工,在14nm晶圓產能上的資本投入已經創下歷史紀錄,同時也在努力提升10nm晶圓產能,便于Intel自己生產更多的CPU處理器產品。

一直以來,英特爾都是依靠內部工廠生產其所有組件,但隨著這些晶圓廠的資源受到限制,英特爾CCG開始尋找其他資源。
據報道,為了緩解CPU缺貨的尷尬,英特爾已經與三星開啟有關CPU代工的首次商討,并且經過協商之后已經有了最終的結果,目前三星已經正式同意使用14nm工藝為英特爾代工“Rocket Lake”微架構CPU,預計三星制造的首款cpu將于2021年上市。

這是英特爾在芯片量產方面的首次合作,也意味著它終于感受競爭帶來的壓力,向產能低頭,英特爾的14nm制程芯片短缺仍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,盡管它以“兩位數”的速度增加了產量,但短缺依然存在,至于何時能夠徹底緩解缺貨局面,Intel沒有給出哪怕是模糊的時間預期,只是說難度很大,相當有挑戰性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喜賀芯朋微再次榮獲美的2018年度“創新供應
- 繼“中興芯片事件”后,盤點2018年國內十大
- 魏少軍詳解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IC設計業發展
- 一文概全投資中國芯片的五大難點!
- 新品!小身體蘊含大能量——GaN氮化鎵USB-P
- 喜賀芯朋微科創板IPO成功過會!
- 中國集成電路ic芯片行業如何突破“缺芯”困
- 芯朋微受邀參加2019(春季)USB PD&Type-C
- 8寸晶圓廠產能嚴重緊缺,電源管理芯片交期
- 重磅!華為自建芯片工廠,緊鄰全球最大芯片